“我读巴芒”第36期(女神节快乐)
这是我的第297篇原创文章
作者按:
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,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,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,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。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“压舱石”,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可以少一点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彷徨,多一分“不逐萤火迷东西”的淡定。
最近,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。承蒙雪球厚爱,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“雪球热帖”,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-100w的阅读量。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,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,定名为:我读巴芒。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,以下为第36期(2022.11.20~2022.12.6):
1
所罗门兄弟承销伯克希尔B股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,当年5月伯克希尔首次发行了517500股B股,净融资额5.65亿美元。不过,伯克希尔发行B股不是为了融资,而是为了应对来自单位信托基金的威胁。这些基金打着“复制伯克希尔”的旗号,从众多小额投资人手上筹资,然后买成伯克希尔股票。小额投资人通过持有基金,间接地持有伯克希尔的股票。
对于这些信托基金的发行者来说,他们肯定不是为了方便公众投资伯克希尔,而是为了从中赚取高额的佣金;对于认购基金份额的小额投资人来说,他们是冲着伯克希尔的名气来的;对于巴菲特来说,他认为这些信托基金的做法,无疑是在透支公众对伯克希尔的信任。而且,如果信托基金大量募资,一定会炒高伯克希尔的股价。
与其让信托基金大发横财,不如由伯克希尔直接面向公众发行小额面值的B股。负责此次$伯克希尔-哈撒韦B(BRK.B)$ 股份发行的承销商是所罗门兄弟公司。巴菲特和所罗门兄弟商量后决定,仅仅按照发行额的1.5%收取佣金,以免承销商为了赚钱而过度营销;同时,B股发行不设数量限制,以免因为股票稀缺而出现短期内价格暴涨的现象。
巴菲特一向对投资银行评价不高,但是他对所罗门兄弟公司在这次承销中的表现相当满意。巴菲特说,如果按照常规的承销步骤,所罗门兄弟也许可以多赚10倍的钱,但是它还是选择了站在伯克希尔的立场上考虑问题。B股发行结束后,伯克希尔新增了约4万名和巴菲特理念一致、三观相合的股东,宾主尽欢,皆大欢喜。
(2022年12月6日)
2
巴菲特反思投资美国航空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用很长的篇幅,反思了自己对美国航空的投资。巴菲特早前听过维珍航空总裁理查德·布兰森说的一句话:“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百万富翁,实际上也没什么窍门。你得先成为一名亿万富翁,然后再买一家航空公司。”巴菲特表示不信邪,于是他在1989年投资了3.58亿美元买入美国航空优先股,年利率为9.25%。
巴菲特投资美国航空的原因包括:第一,巴菲特很欣赏美国航空CEO埃德·科洛德尼;第二,在巴菲特投资之前,美国航空具有长期的盈利记录;第三,优先股可以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保护。不过,巴菲特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:航空业属于没有价格管制、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,而美国航空的成本高居不下,还停留在以往有利润保护的时代。
1990年~1994年,美国航空累计亏损24亿美元。陷入亏损的美国航空显然无力支付巨额的优先股利息。值得庆幸的是,优先股合约里有一项条款,如果延期支付股息,则加收5个百分点的罚息。也就是说,美国航空要为它拖欠的资金支付13.25%的利息。到1996年下半年,美国航空恢复盈利,并着手清偿它对伯克希尔约4790万美元的欠款。
1996年初,巴菲特曾试图以3.35亿美元卖掉这笔优先股,但没能如愿以偿。截至1997年,巴菲特累计收到了2.4亿美元来自美国航空的股息。巴菲特开玩笑说,有位朋友问他怎么这么笨,鉴于他在美国航空上的表现,他认为朋友说得很有道理。巴菲特的自嘲也告诉我们,强者从来都是甘于示弱、敢于示弱的。
(2022年12月5日)
3
一定要持股10年么?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如果你不打算拥有一只股票10年,那么就不要考虑拥有它10分钟。”这句话由于朗朗上口,易于记忆,后来成为巴菲特的著名金句之一。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,很多投资者都会引用这句话,来作为“永不卖出”的理论依据。那么,事实真的如此么?
巴菲特讲这段话的背景是,他认为投资者的正确姿势应当是这样的: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容易理解的公司的部分所有权。从现在开始,如果未来5年、10年甚至20年里公司的收益实现大幅增长,那么其市值也会不断被推高,进而给股东带来不菲的回报。巴菲特说,这就是伯克希尔股东积累财富的全部秘密所在。
在如此长的时间周期内,投资者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噪音干扰。比如说,自己买的蓝筹股一直没涨,别人买的垃圾股一飞冲天。往往在这个时候,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也大多是“价值投资失效了”之类的论调。巴菲特告诫投资者,此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的诱惑,千万不要偏离原来的轨道。
由此可见,巴菲特的本意并不是说一定要持股10年,而是说在市场不理性的时候,千万不要被“市场先生”牵着鼻子走,卖出价值股换成热门股,最后导致被市场反复打脸。如果持有5年就已经拿到了企业10年创造的总收益,那这时的股票肯定是被高估了。我们不妨先高位卖出,等股票回归到合理的位置后再考虑买入。
(2022年12月4日)
4
学好投资两门课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:“我认为,投资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程,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价值,另一门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。”除此之外,β值、期权定价、新兴市场理论、有效市场假说、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大学金融专业教科书流行的知识都无须掌握。巴菲特甚至说,最好对它们一无所知。
“如何面对市场波动”属于入门课。我们要认识到,股价的短期波动是随机的、无序的。在投资的时候,要摒弃一切“预测股价”的想法。“等股价企稳了再进场”、“现在市场应该是见底了”之类的臆断,都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。因此,为了避免自己被“市场先生”所伤,一定要记得三大要点:长期资金、适度分散、不加杠杆。
“如何评估企业价值”属于高阶课。众所周知,企业价值等于未来所有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。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自由现金流(比如说初创型科技公司),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无法估算(比如说房地产和保险业),那么它们可能就不属于价值投资者的能力圈。不过没关系,巴菲特不也说了嘛,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大小,而是要知道它的边界。
在我看来,入门课解决的是“能否赚钱”的问题:只要你懂得“低买高卖”的道理,股价跌了不恐惧,股价涨了不贪婪,基本上很难在股市赔钱;高阶课解决的是“赚多少钱”的问题:你对个股的研究越深入,你就越能对企业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,从而做出合理的买卖决策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入门以后,研究企业就是我们终身面对的课题。
(2022年12月3日)
5
要不要买指数基金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,会发现投资的最佳途径是购买收费低廉的指数基金。那些走这条路的投资者,肯定能够战胜绝大多数投资专家扣除管理费和开支后的净收益。”这段话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巴菲特建议大多数人投资指数基金的绝佳例证。
后来,巴菲特跟华尔街人士约了史上著名的“十年赌局”,来自门徒合伙基金的泰德·塞德斯,表示愿意和巴菲特一较高下。泰德选择了5只母基金,然后将5只母基金投入到100多只对冲基金。2008-2017年,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总收益是125.8%,年复合回报率是8.5%,业绩表现远远超过5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的任意一只。
为什么指数基金能战胜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呢?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:第一,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,按照2%的管理费和20%的业绩分成比例,拿走了很大一部分的收益。另外,由于业绩分成是非回拨性质的,最终的结果一定是“正面我赢,反面你输”。第二,频繁操作制造了巨大的交易成本。
值得注意的是,巴菲特建议大多数人投资指数基金,并不是建议所有人都这么做。包括巴菲特本人,他也是以主动选股为主。于我而言,在掌握了投资的基本理念之后,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个股,这是投资最有趣、最有悬念也最激动人心的地方。既有利于保持学习,又可以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回报,何乐而不为呢?
(2022年12月2日)
6
专注的力量
在1999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出,卓越的企业非常少见,即便是他和芒格费尽一生心力,也只能找到少数稳步增长的企业。回望过去,通用汽车、IBM和西尔斯百货等公司,都曾经是各自行业雄踞一方的霸主,但最终却不得不接受岁月的冲刷和洗礼。在巴菲特眼中,只有可口可乐、吉列两家才称得上是“注定如此”的企业。
如果有幸能够选到最杰出的企业,在投资的时候也要注意两个问题:第一,切记不要出价过高。如果买得贵了,企业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估值,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,对投资者也是不划算的。第二,防止公司改弦更张。如果一家优秀企业的管理层,没有专注于自己的主业,比如可口可乐养虾、吉列公司钻探石油,就是值得警惕的现象。
巴菲特说,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,最令人感到担忧的就是失去目标。企业失去目标的原因有可能是多方面的,比如管理层不甘寂寞,胡思乱想,随意出圈,再比如管理层盲目乐观,过度自信,好大喜功,都可能导致企业价值停滞不前。巴菲特强调的核心是“专注”,这是他人格中最强大的特质,也是他评价企业时非常看重的要素。
对于企业而言,最好的发展路径莫过于,数十年专注于某个垂直领域,一心一意做大做强,最后形成自己的“护城河”。对于个人而言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人生三万六千日,时间精力非常有限,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,更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。全面发展的结果,往往是全面平庸。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,无论是写作、阅读还是直播,都应以“投资”为中心。
(2022年12月1日)
7
百年老店可口可乐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用很长的篇幅谈到了他对可口可乐的理解。巴菲特认为,可口可乐和吉列这两家公司,很可能被贴上“注定必然如此”的标签。虽然不同的投资者在预测它们未来20年的产销量上会有所差别,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它们在各自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。
巴菲特说,他正在研究可口可乐1896年的年报。早在100年前,可口可乐就已经是市面上主要的软饮料品牌,当年的销售额是14.8万美元。时任可口可乐总裁阿萨·坎德勒不无自豪地说:“没有哪一种类似的商品,在满足公众的偏好方面,可以这样稳固地确立自己的地位。”截至1996年,可口可乐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2亿美元,是100年前的2.16万倍。
无论是1896年还是1996年,可口可乐显著的竞争优势和绝佳的经济状况都始终保持恒定。已经优秀了100年,下一个10年或者20年,会不会继续保持优秀呢?这似乎是一道不难做出判断的选择题。巴菲特笃定认为,虽然可口可乐已经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,但它有望在未来再创佳绩。
巴菲特承认,有很多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企业,论发展速度要比可口可乐快得多。比如说,亚马逊有可能在一年内实现销售收入翻番,但可口可乐肯定做不到。不过,巴菲特宁要确定的优秀结果,也不指望得到不确定的伟大结果。在我看来,投资很难做到“既要......又要”,选择确定性高的企业,慢慢变富,就是一条人生正道。
(2022年11月30日)
8
巴菲特为什么不投新兴产业?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经历重大变化的公司和行业。至于那些迅速变化的行业环境,它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,但是它无法提供我们寻找的确定性。”巴菲特承认,巨大的变革有可能孕育着丰厚的利润,但投资的“不可能三角”决定了,想要潜在的高收益和高流动性,就必然以牺牲确定性为代价。
巴菲特说,他和芒格对新颖的想法、新式的产品、创新的生产流程都报以欢迎的态度。如果没有革故鼎新,国家不可能发展,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提高。但是,仅就投资而言,巴菲特并不会去碰那些新兴产业。这就好比是探索太空飞行,巴菲特会报以鼓掌和欢呼,但是自己并不会参与其中。
当然,随着时代的变迁,任何公司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,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。比如说喜诗糖果,跟1972年巴菲特刚刚买下时相比,现在它已经更新了生产设备,也建立了不同的分销渠道,甚至提供的糖果种类也跟当年不尽相同。但是,人们为什么要买盒装巧克力,为什么只买喜诗糖果,这一逻辑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。
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三点:第一,投资是投资,情怀是情怀,投资的时候不要为情怀买单,讲情怀的时候也不要站在投资的角度;第二,与其寻找未来的“黑马”,不如守住现在的“白马”,这样做虽然很难一夜暴富,但是财富会以非常稳健的方式增长;第三,投资研究会涉及到很多变量,只要核心竞争力没有受到侵蚀,投资的逻辑就依然成立。
(2022年11月29日)
9
让赢家奔跑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要做的,仅仅是以合理的价格,收购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、拥有出色管理人员的公司。在此之后,我们只需要关注这些因素有没有发生变化。”一言以蔽之,投资的要义就是:好公司+好价格+定期跟踪和检查。只有在发现了明显的基本面变化或者估值波动之后才考虑卖出,否则就一直持有。
巴菲特说,按照这种做法,你会发现你投资组合的大部分收益,其实是来源于持仓中的少数公司。这就好比你买入大学篮球明星的20%股权,将来如果他在NBA占据重要位置,那么你从他身上获得的收益,就会占到你全部收入的绝大部分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有人想要从你手中买走一部分股权,你愿意廉价卖给他么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巴菲特打了个比方,如果因为一家公司在你的投资组合里过于重要就去卖出,无异于建议芝加哥队卖掉迈克尔·乔丹,而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他对于球队而言太重要了,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荒谬的。我们不要“割掉鲜花,浇灌杂草”,我们要“让赢家继续奔跑”,这实际上也是指数基业长青的重要原因。
很多朋友都知道,@唐朝 老师对个股设置的投资比例上限是40%,这一比例是根据买入时的持仓市值计算的。在买入之后,如果重仓股因为上涨过快而突破40%的比例,是不需要再卖出的。背后的逻辑是,既然它很优秀,为什么要限制它的优秀呢?这种“跌了加仓、涨了不管”的思路,跟巴菲特之所述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(2022年11月28日)
10
巴菲特再提“透视盈余”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再次提到“透视盈余”的概念。透视盈余的计算如下:(1)计算伯克希尔的账面盈余;加上(2)主要被投资公司的未分配盈余;扣除(3)如果这些未分配盈余被分配,应缴纳的股息税。简单理解,伯克希尔投了很多公司,只有分红的那部分被记录在伯克希尔账面上,不足以完全反映伯克希尔的经营成果。
以1996年为例,伯克希尔的账列盈余是9.54亿美元。除此之外,伯克希尔还持有10.5%的美国运通、8.1%的可口可乐、3.6%的迪士尼、8.4%的房地美、8.6%的吉列公司、4.3%的麦当劳、15.8%的华盛顿邮报、8%的富国银行。由于伯克希尔拥有的仅仅是这些公司的少数股权,只能以实际收到的分红金额入账。
如果算上这些公司应当给伯克希尔的未分配盈余,总共大约是6.61亿美元。按照14%的现金红利税率来算的话,如果这些分红到账,伯克希尔要缴纳9300万美元的红利税。这样一来,伯克希尔的透视盈余就是15.22亿美元(即9.54亿+6.61亿-0.93亿)。相比之下,伯克希尔的账列盈余显然是低估了伯克希尔的经营实绩。
根据GAAP,持股20%以下、持股20%~50%、持股50%以上,对应的都是不同的会计记账规则。在我看来,巴菲特创造了“透视盈余”这一概念,实际上是对持有不同股权比例的企业一视同仁。这里面深层次的逻辑,是巴菲特早就刻入基因的“买股票就是买企业”的投资和经营理念。巴菲特不仅仅是“股神”,也是名副其实的“经营之神”。
(2022年11月27日)
11
巴菲特对企业所得税的态度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对于伯克希尔必须支付如此高额的税款,我和芒格欣然接受。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,远远比不上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。要不是身在美国,伯克希尔不可能有这样的荣景。”相比于很多绞尽脑汁偷逃税款的富人而言,巴菲特的做派可以说是光明磊落,既踏踏实实从社会赚钱,也大大方方给国家交钱。
1996年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总共缴纳了8.6亿美元的企业所得税。这笔数字有多大呢?打个比方,如果全美有2000家跟伯克希尔一样的义务纳税人,那美国税务部门就无须再征收任何名目的税种,也可以保证当年的预算实现收支平衡。巴菲特以纳税为荣,他认为这也是他回馈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除了积极缴纳企业所得税以外,巴菲特对征收财产税也持明确的支持态度。巴菲特认为,如果取消财产税,意味着政府必须增加其他税收甚至借钱,才能够保证各类开销,而借款的利息和总额终归还是会以更高的税收转嫁于民。如果在联邦预算保持赤字的情况下,削减财产税其实是一种“伪善”的做法。
今天刚刚看到一则新闻,劣迹艺人吴某凡以各种方式偷逃税款0.95亿元,其他少缴税款0.84亿元。近些年来,类似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。可见,公众人物修“德”有多么重要。在我看来,学习巴菲特不仅仅是学习他的投资,更是学习他的做人。在娱乐圈就要做到“德艺双馨”,在投资圈就要做到“德才兼备”,这样的人生才能行稳致远。
(2022年11月26日)
12
伯克希尔的薪酬体系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盖可保险高管和员工的薪酬奖励政策,主要看两项指标:一是自主上门的保单增长率;二是常规保单(留在盖可保险超过1年的保单)的获利情况。简单理解,先要稳住原有业务,保证它是赚钱的;在此基础上,积极拓展新业务。按照这样的KPI考核思路,盖可保险公司上下都知道,真正重要的是什么。
推而广之,巴菲特总结了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薪酬体系的三大原则:第一,考核标准个性化。比如盖可保险的保单增长率指标,就不适用于喜诗糖果;第二,考核指标可量化。新业务增长了多少,老业务赚了多少钱,都可以算得一清二楚;第三,奖罚落实精准化。伯克希尔不搞“大锅饭”,谁的贡献大,谁领取的薪酬就高,反之亦然。
1996年,盖可保险的9000名员工,领到了总额近4000万美元的奖金,占盖可保险当年盈利的16.9%。巴菲特承诺,只要盖可保险继续保持优异的经营业绩,他就不吝于给全体员工发放对应的奖励。对于负责投资业务的路易斯·辛普森,只以他过去四年的平均投资绩效为考核依据,至于盖可保险的承保绩效则与他无关。
巴菲特的薪酬激励政策之所以要精准到人,是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,不合理的薪酬奖励办法,不但会浪费股东的钱,而且会让旗下的经理人由于分心而产生不当行为。人性本无善恶,人性总会朝着“趋利避害”的方向去运动。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,坏的制度也能让好人变坏。一套得当的KPI考核体系,对于企业运营至关重要。
(2022年11月25日)
13
盖可保险步入良性循环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盖可保险的商业模式。巴菲特说,盖可保险的成功,没有任何深奥的道理,它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来源于“低成本”。在同样的保费规模下,盖可保险的运营成本更低。不过,盖可保险并没有把扩大承保利差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,而是把多赚取的利润,以降费的形式返还给客户。
在盖可保险,低成本就意味着低售价。盖可保险的低售价,跟有些违规降低保费的保险公司不同,它没有以牺牲理赔服务质量为代价。打出“低成本+低售价+高质量服务”的组合牌后,盖可保险自然而然就吸引到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客户。仅仅是靠着老客户的推荐,每年至少就能给盖可保险带来100万张新保单。
100万张新保单是什么概念呢?大约相当于盖可保险每年新增业务量的一半以上。这样一来,盖可保险的新业务成本也大幅下降,又进一步降低其总成本,形成完美的商业闭环。在1996年,这种模式大放异彩,自主上门的保单数量增长了10%,达到了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。
这其实就是商业领域非常著名的“飞轮效应”,刚起步的时候,需要很大的助力;越是往后,越是渐入佳境,也就越轻松。通过巴菲特多年的努力,盖可保险显然已经依靠“低成本”实现了规模经济,即使有其他新的竞争者加入直销保险市场,也根本无力撼动盖可保险的地位。这也再次证明,真正的好公司,拥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,
(2022年11月24日)
14
伯克希尔的业务优势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接下了两笔保险大单。先是在年中的时候,与全美保险签约承保佛罗里达飓风保险,这是当时单一公司独立承担单一风险的最高纪录;紧接着在年底的时候,又与加州地震局签约地震保险,保额比飓风保险还高出一倍。巴菲特认为,伯克希尔的“霹雳猫”业务具有强大的履约能力。
按照巴菲特的测算,自家承保的“霹雳猫”业务,最大的单笔赔付金额也不会超过6亿美元,不到伯克希尔净值的3%或市值的1.5%,属于完全可以承受的范畴。但是,对于美国的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,6亿美元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。巴菲特向大家保证,凡是伯克希尔旗下保险公司签发的保单,出险后100%可以得到理赔。
加州发生大地震的概率有多大?发生大地震后伯克希尔要赔付多少钱?对于这些问题,巴菲特心中并无确切的答案。不过,巴菲特明白一点,要做好准备,把保费收入的90%花在理赔和费用上。保险跟投资一样,每年的业绩会有很大的波动性,因此必须运行很长一段时间以后,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。
在我看来,巴菲特具有极其卓越的保险运营能力,自己创造的保额记录,最后只能被自己打破,可以说是难逢对手。与此同时,巴菲特小心翼翼地勒住了“巨灾保险”的缰绳,谨防它万一失控,给伯克希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如果没有丰富的保险从业经验,对保险股的投资还是应以谨慎为宜。
(2022年11月23日)
15
伯克希尔的“霹雳猫”业务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之所以能取得佳绩,与旗下保险业务的稳健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其中,由于当年没有发生巨灾理赔,“霹雳猫”业务又度过了幸运的一年。不过,巴菲特一再强调,对于巨灾保险而言,重大损失一定会发生,只不过无法知道确切的时间而已。
既然如此,伯克希尔为什么还要做“霹雳猫”业务呢?原因在于,以伯克希尔的财务实力,它完全有能力应对盈利波动。巴菲特说:“我和芒格宁可接受颠簸的15%收益,也不要平稳的12%收益。既然我们知道公司每天、每周的盈余都会发生变动,我们又何必强求公司的盈余变化,一定要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保持一致呢?”
后来,巴菲特的这段话广为流传,不仅仅承揽保险业务如此,从事股票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我们之所以不投年化收益率4%的债券,而是选择预期收益率超过10%的股票,也是为了以更剧烈的收益波动来换取更高的投资回报。“甘蔗不能两头甜”,股票在某些年份不赚钱是很正常的,因为股票并不知道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。
巴菲特之所以跟大家科普这些知识,主要的考虑是,总有一天伯克希尔会面临巨灾保险的大额赔付,到那个时候,他不希望看到股东因为恐慌而售出手中的股票。放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去考量,这样的赔付是必然会发生的,但它不会动摇伯克希尔资本帝国的根基。有相应的知识储备,才能遇事不慌,从容以对。
(2022年11月22日)
16
伯克希尔收购飞安国际
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了当年最重要的一笔并购案,涉及到当时全球最大的飞行员培训公司——飞行安全国际公司,收购的总金额高达15亿美元。这笔并购的“媒人”是伯克希尔和飞安国际的共同股东理查德·舍采尔(Richard Sercer),他非常熟悉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 的并购标准,同时知道飞安国际也有意向,于是从中牵线搭桥。
1996年9月18日,巴菲特和飞安国际创始人阿尔·尤斯基(Al Ueltschi)正式在纽约会面。由于巴菲特在此前就做了功课,他对飞安国际已经了如指掌,跟尤斯基会面仅仅一分钟后,他就认定尤斯基是他理想的管理层人选。伯克希尔给飞安国际的原股东提供了“现金+股票”的选择权,最后的交易结果是:现金51%,伯克希尔A股41%,伯克希尔B股8%。
尤斯基曾长期在泛美航空担任飞行员,后来在1951年自行创业成立飞安国际公司,并将这家公司打造成全球飞行仿真器制造与飞行员训练的旗舰企业。当时,飞安国际拥有175架飞行仿真器,有的造价甚至高达1900万美元,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。飞安国际有一半的营收来自飞行员培训,另一半的营收来自航空公司和军事单位的机器采购。
巴菲特收购飞安国际时,尤斯基已经79岁了,巴菲特非常乐意看到他继续为伯克希尔和飞安国际效力。巴菲特说,很难教会新狗玩老把戏,相对于那些年轻的高学历管理人员,他更倚重这群经验丰富的“老伙计”。在伯克希尔,很多经理人都年逾古稀,但却斗志满满,他们真正做到了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。
(2022年11月21日)
17
有准备,才看得见机会
在1996年的致股东信里,巴菲特提到了当年发生的一起并购案,伯克希尔持股80%的韦斯科金融公司收购了堪萨斯银行家保险公司。这家保险公司的主要承保对象就是银行业者,其经理人唐·托尔与上百位银行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这种敬业的精神深得巴菲特欣赏。
说到这起并购案的缘由,也是非常巧合。当时,巴菲特受邀参加他的侄媳妇珍妮40岁的生日宴会。惜时如金的巴菲特,自然不愿意在这种应酬场合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。为此,珍妮特意安排了她父亲罗伊·丁斯代尔坐在巴菲特旁边,这是一位让巴菲特极感兴趣的人物。
在珍妮的生日宴会上,罗伊就跟巴菲特提起,自己刚刚参加完堪萨斯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董事会。由于巴菲特对这家公司“垂涎已久”,他当即表示,如果这家公司有意出售的话,请一定要通知他。不久后,巴菲特就如愿以偿,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家公司收入囊中。
巴菲特收购堪萨斯银行家保险公司的故事,再次用生动的事实向我们证明了,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。如果换一个人,在别人的生日酒席上,当听到邻座的人说起一家公司,可能也就是闲聊几句,巴菲特却能谈成一笔生意。别人眼中的幸运,背后却是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。
(2022年11月20日)
18
△宋玉《神女赋》
△曹植《洛神赋》
△苏轼《洞仙歌》
冠亚说
祝大家女神节快乐!今天书院和水浒群的节日气氛非常热烈,女神们纷纷爆照,万紫千红,百花齐放。受此感染,我决定今天加推一期“我读巴芒”。
今天送出的福利,是宋玉的《神女赋》、曹植的《洛神赋》、苏轼的《洞仙歌》。在这些大文豪的笔下,东方女性的身姿、体态、举止之美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截至今晚22:00,留言点赞最高的前三名为中奖者。总共有三幅字,名次靠前的中奖者,拥有优先选择权,祝大家好运!世界因为有你们而多姿多彩!